Thursday 28 June 2012

蚊子


蚊子的平均寿命不长,雌性为3-100天,雄性为10-20天。
蚊子有雌雄之分,雄蚊触角呈丝状,触角毛一般比雌蚊浓密。它们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需要叮咬动物以吸食血液来促进蚊子内卵的成熟。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种具有舒张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质,它使血液更容易汇流到被叮咬处。蚊子唾液中的物质,让被叮咬者的皮肤出现起包和发痒症状。
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约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鲜血,每次饱餐一顿之后,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里范围内活动,不过最远行动距离可达180公里。
每只雌蚊子一生产卵总数约为1000-3000个,它们一般把卵子产于水面,两天后孵化成为水生的幼虫——孑孓jiéjué)。孑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它们经历4次脱皮后才成长为蛹,漂浮在水面上,最终蛹表皮破裂,幼蚊诞生。
蚊子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部分,一般卵1-2天,幼虫期5-7天,蛹2-3天,成虫羽化至吸血产卵3-7天,整个世代1-2周左右。

等翅目

(图)等翅目
等翅目(Isoptera)有翅亚纲的1目。中小型的社会性昆虫。腹部柔软,触角念珠状,翅膜质狭长,两对翅相似,尾须一对。通称白蚁或螱。在昆虫中,它们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进化系统上与暃蠊近缘。



生活习性与蚂蚁相似,属于社会性昆虫。白蚁与蚂蚁虽一般同称为蚁。但在分类地位上,白蚁属于较低级的半变态昆虫,蚂蚁则属于较高级的变态昆虫。根据化石判断,白蚁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虫发展而来。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二叠纪。白蚁的形态特征与蚂蚁有明显的不同。
白蚁触角念珠状,腹基粗壮,前后翅等长;蚂蚁触角膝状,腹基瘦细,前翅大于后翅。中国古书所称蚁、螘、飞螘、蚍蜉、蠡、螱等,都与蚂蚁混同。宋代开始有白蚁之名,并确定螱为白蚁的别称

啮虫目



啮虫目 - 简介

(图)啮虫目啮虫目
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昆虫通称啮虫。 小形柔弱昆虫。口器咀嚼式,下颚长杆状。翅膜质,屋脊状覆背上。无尾须。全世界已知约2000种,多分布于温暖地带,但也有一些种类生活在较冷地区。其中书虱最为常见。
啮虫体小而脆弱,长不到6毫米。通常有翅或翅退化成小翅型,也有无翅的;有翅型一般体色浓,无翅型色淡。头大,能活动,成垂直位置,上方有明显的“Y”形蜕裂缝;触角丝状或鬃状;13~50节;复眼大而突出,左右远离,有的种类复眼退化为两群小眼;有翅个体常有3个单眼,无翅个体缺单眼。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大,具齿或磨擦面;上唇大形,前唇茎较短,后唇基大而突出,成方形。有翅种类前胸缩小,无翅种类前胸增大,中胸最大且常与后胸分离;有翅型具膜质翅2对,前翅大,后翅小,翅脉较少,但多走向特殊,有合并、弯曲的现象。前翅多有斑纹,并有翅痣,有的翅面有毛或鳞毛,休息时翅相叠于腹背上呈屋脊状。足3对,同形。多细长,跗节2~3节,具2爪。腹部9~10节,无尾须。
本目下分3亚目、22科;其中常见的有啮虫科、书虱科和窃虫科。 室内常见的种为书虱。

Friday 15 June 2012

有翅亚纲同翅目

 有翅亚纲同翅目
昆虫的翅膀是非常薄的、被气管贯穿的甲壳素。它们可能是由所有三个胸环的边片变平演变出来的。今天的昆虫只有
(图)有翅亚纲同翅目
两对翅膀,分别位于胸环的第二和第三环上。在古昆虫Stenodictya的化石中还可以看得到位于第一胸环上的翅膀似的结构。
为翅膀提供氧气的气管是从足气管分离出来的。由于翅膀是从体壁上复制产生的,因此这两个结构中的气管网也相同。翅膀与胸环通过关节相连。蜻蛉目动物的肌肉直接控制这个关节。大多数昆虫的翅膀则是通过胸环的鼓胀和收缩来运动的。运动翅膀的肌肉附着在胸环上通过形成甲壳素基础,这也是有翅亚纲动物新的结构。

革翅目


(图)革翅目
革翅目属昆虫纲的1目。咀嚼式口器;前翅鞘质,极短而后端平截;腹端多具钳状尾铗。本目昆虫俗称蠼螋。全世界已知约1200种,中国已知70余种。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带较少。
本目昆虫与人类关系不很密切,少数种类危害花卉、贮粮、贮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种类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革翅目一般喜夜间活动,白天常隐藏在土壤、石块、枯枝、垃圾下。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尾铗是防御的有力武器,受惊吓时,常反举腹部,张开双铗,以示威吓状,而遇劲敌则往往装死不动。雌虫有护卵育幼的特殊习性。

蜉蝣目


(图)蜉蝣目
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
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捻翅目


(图)捻翅目
雄体小,长1.5~4毫米,色暗,头横宽,复眼大而小眼面分散,缺单眼。口器退化,不取食。前翅特化成棒状(拟平衡棒),后翅膜质宽大如扇,纵脉数条如扇骨。
雌体长2~30毫米,色淡,大部膜质而柔软,在寄主体内,形状常不规则。无翅,无足;亦无触角和眼,口器退化。少数自由生活的雌体节分明,有触角、复眼和3对足,形状像臭虫。
寄主以膜翅目(蜂、蚁)和同翅目(叶蝉、飞虱)为主,而半翅目(蝽、土蝽)、直翅目(蚤蝼、螽嘶)、螳螂目、蜚蠊目以及个别双翅目昆虫均发现有寄主。原寄生于低等昆虫缨尾目(衣鱼),其雌虫营自由生活。被寄生的昆虫体内外出现畸形,特别是生殖系统发育不全而不能繁殖,因此能抑制部分害虫的数量而对农林业有益。

蝴蝶


蝴蝶
蝴蝶一生发育要经过完全变态,即要经过四个阶段:幼虫成虫
蝴蝶的卵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蜡质壳,防止水分蒸发,一端有细孔,是精子进入的通路。不同品种的蝴蝶,其卵的大小差别很大。蝴蝶一般将卵产于幼虫喜食的植物叶面上,为幼虫准备好食物。
幼虫幼虫孵化出后,主要就是进食,要吃掉大量植物叶子,幼虫的形状多样,有肉虫,也有毛虫。蝴蝶危害农业主要在幼虫阶段。随着幼虫生长,一般要经过几次蜕皮
幼虫成熟后要变成蛹,蝴蝶的蛹不吐丝作茧,幼虫一般在植物叶子背面隐蔽的地方,用几条丝将自己固定住,然后逐渐变硬,成为一个蛹。
成虫成虫性成熟后,从蛹中破壳钻出,但需要一定时间使翅膀干燥变硬,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翅膀舒展开后,蝴蝶就可以飞翔了,蝴蝶的前后翅不同步扇动,因此蝴蝶飞翔时波动很大,姿势优美,所谓“翩翩起舞”,来源于蝴蝶的飞翔。成虫以花蜜为食物,有的品种也吸食树汁、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等。一般蝴蝶成虫交配产卵后就在冬季到来之前死亡,但也有的品种会迁徙到南方过冬,迁徙的蝴蝶群非常壮观。目前比较闻名的蝴蝶越冬地点是美洲的墨西哥和中国的云南。 

萤火虫


萤火虫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熠、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

蚱蜢

蚱蜢[昆虫]


蚱蜢又名蝗虫,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 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 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食性:喜欢吃肥 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菜等。别名蚂蚱油蚂蚱草蜢子。常在田间、草丛间出没。当蚱蜢繁衍过剩,以致密度过高、食物短缺时,便会转变生活型态,成群结队迁移至新的地方寻找食物,那时人们便称呼它为蝗虫。

鼻涕虫


鼻涕虫

陆生。体柔软,形状似去壳的蜗牛,外形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壳退化为一石灰质的薄板,位于身体前端背部,被外套膜包裹而成内壳。有尾嵴。体呈灰色、黄褐色或橙色,具有不明显的暗带和斑点。触角2对。眼位于后触角的顶端。雌、雄生殖孔为1共同孔,位于身体右侧、前右触角的后下方。孔开口在外套膜的后缘。身体经常分泌粘液,爬行后留下银白色的痕迹。生活于阴暗、潮湿处,白昼潜伏,夜晚和雨天外出活动。 雌雄同体,交尾产卵,卵产于潮湿的土壤中。取食植物的嫩叶嫩芽,为蔬菜、果树、烟草、棉花等的敌害。中国常见的种类有黄蛞蝓。大型,伸展时体长可达120毫米。体黄褐色或深橙色,有浅黄色斑点。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或住宅的阴暗处。在高湿、高温的季节最为活跃。喜食植物,为农业的害虫。 

Thursday 14 June 2012

蜘蛛


蜘蛛
中文名:蜘蛛
中文别名:网虫、扁珠、园珠
拉丁文学名:Araneida;Araneae
英文名:spider 
分 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蛛形纲 Arachnida
目: 蜘蛛目 Araneae ,Clerck, 1757
亚目:
中突蛛亚目 Mesothelae
原蛛亚目 Mygalomorphae
新蛛亚目 Araneomorphae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螯肢动物亚门(螯肢亚门)Chelicerata  蛛形纲  Arachnida   蜘蛛目   Araneae 
全世界的蜘蛛已知约有4万种,中国记约3000种(截至2007年11月)。蜘蛛体长从0.05毫米到60毫米不等。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部分种类头胸部背面有胸甲(有的没有),头胸部前端通常有8个单眼(也有6个、4个、2个、0个的),排成2~4行。腹面有一片大的胸板,胸板前方两个额叶中间有下唇。腹部不分节,腹柄由第1腹节(第7体节)演变而来。腹部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有的具各种突起,形状奇特。腹部腹面纺器由附肢演变而来,少数原始的种类有8个,位置稍靠前;大多数种类6个纺器,位于体后端肛门的方;还有部分种类具4个纺器,纺器上有许多纺管,内连各种丝腺,由纺管纺出丝。感觉器官有眼、各种感觉毛、听毛、琴形器和跗节器
蜘蛛主要捕食小昆虫。水边的狼蛛能捕食小鱼虾,捕鸟蛛能捕鸟(据说,但无确切文献记载),南美一种体长7.5厘米的蜘蛛甚至能捕食小响尾蛇。结网蜘蛛则以网捕食。雌蛛纺丝形成一个卵袋,内装受精卵,卵袋附在网上(结网蜘蛛),或产在石下、叶面上。有的母蛛守护卵袋,也有随身携带卵袋的。孵出卵壳的幼蛛仍在卵袋内停留数天,并在袋内脱1~2次皮。幼蛛在成熟前共脱皮4~10次。蛛丝在蜘蛛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结网是许多种蜘蛛的一种本能。网有多种类型,结网方法也不尽相同。许多种蜘蛛,尤其是蛛,能利用丝飞航。


蝉蝉

蝉,蛈蛚蛈蛚龟儿,同翅目(Homoptera),蝉科(Cicadidae),中型到大型昆虫,约1500种,体长2.5公分,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螽蝉科(Tettigaretidae)有两个种,俗称为毛蝉,仅分布於澳大利亚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震动膜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多数北美蝉发出有节奏的滴答声或呜呜声,但某些种的声音甚动听。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蝉虽不算害虫,但雌虫数量多时,产卵行为会损坏树苗。多分布热带,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1]    

竹节虫百科


竹节虫,有翅种类翅多为两对,前翅革质,多狭长,横脉众多,脉序成细密的网状。几乎所有的种类均具极佳的拟态,大部分种类身体细长,模拟植物枝条,少数种类身体宽扁,鲜绿色,模拟植物叶片,翅宽扁,脉序排成叶脉状,腹部及胫节、腿节亦扁平扩张。
竹节虫竹节虫
竹节虫形状细长似竹节,中至大型,体长11cm,绿色或褐色。头卵圆形略扁,下口式。复眼小,卵形或球形,稍突出,复眼内侧有单眼3或2个或无。触角短或细长。前胸短,背板扁平。中、后胸长,后胸与第l腹节紧密相连。具翅,前翅革质,后翅膜质,有的品种l对或无翅。足细长或扁,前足在静止时向前伸长。产卵器不发达。有1对不分节的尾须。
竹节虫目昆虫通称为竹节虫,体形较大或中等,一般体长达3~30厘米,最大可达51厘米,为现生昆虫中体长最大的种类。身体延长呈棒状,看上去很像竹节(如竹节虫)或阔叶状,看上去很像竹叶(叶修)。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头小,下口式。触角长丝状,多节,亦有短形的。口器为咀嚼式,复眼小;单眼为2一3个,或缺。
竹节虫卵竹节虫卵
体形竹节状者,前胸短小,中、后胸极长;叶状者则中、后胸不特别伸长。前翅短,皮革质,鳞片状,为覆翅,发达或有时退化或全缺,后翅膜质,宽大,臀域大,呈扇状褶迭。温带种类常无翅,而热带种类前后翅常发达,也有退化或无翅者。雌雄异型,体形竹节状者,雌虫多短翅或无翅,雄虫则反之;而体形如竹叶状者却相反,雌虫覆翅发达,成叶片状,后翅退化,雄虫前翅退化,后翅发达。足细长,或扁宽,跗节5节,少数3或4节。
腹部细长或扁宽,10节,环节相似,第1节常与后胸愈合。产卵器不发达,尾须1节。
变态类型为渐变态,由卵孵化后,幼虫与成虫之形态和生活习性都差不多,只是幼虫的翅发育不完全,生殖器官尚未成熟,每经脱皮后其翅和生殖器官逐渐发育生长,此类幼虫称若虫。雌虫产的散落在地上,卵包于坚实的囊内,形似种子。卵期长,温带种类常以卵越冬,经过1一2年才孵化,若虫发育缓慢,完成1个世代常需1~1、5年,经3一6次脱皮,始变成虫。亦有能行孤雌生殖者。

竹节虫 - 生态习性

竹节虫竹节虫交配
竹节虫行动迟缓,白天静伏在树枝上,晚上出来活动,取叶充饥。它的生殖也很特别,一般交配后将卵单粒产在树枝上,要经过一两年幼虫才能孵化。有些雌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生下无父的后代,这种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竹节虫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刚孵出的幼虫和成虫很相似。它们常在夜间爬到树上,经过几次蜕皮后,逐渐长大为成虫。成虫的寿命很短,大约只有3—6个月。
此虫常可营孤雌生殖,雄虫常较少,未受精卵多发育为雌虫。当受伤害时,稚虫的足可以自行脱落,而且可以再生。高温、低温、暗光可使体色变深,相反,则体色可变浅。白天与黑夜体色不同,成为节奏性体色变化。

竹节虫植食性,可以危害植物,尤其在大洋洲有几种竹节虫往往大批发生,食害尤加利树叶。中国亦有为害栎类树木,致成灾害的报道。

蛇蛉目



(图)蛇蛉目
蛇蛉目
有翅亚纲的1目。前胸细长如颈,前后翅相似,膜质,脉多,具翅痣。幼虫树栖的全变态昆虫。是一个较小的类群,有的学者将其并入广翅目,或作为脉翅目的1个亚目。世界已记载约150种,以旧北区最昌盛。在南非澳大利亚尚未发现。中国只记载有4种。
本目昆虫为中、小型,成虫体长10余毫米,翅展约20毫米。头部前口式,复眼突出,单眼3个或无;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前胸狭长呈筒状,中后胸宽阔成矩形;足3对相似,跗节5节,爪1对,无中垫。翅狭长,膜质透明,翅痣明显;翅脉清晰,在外缘不分小叉,亚前缘脉在翅痣以前并入前缘脉,后翅无明显的臀区,也不折叠。腹部10节,雄虫外生殖器明显;雌蛉有一细长而扁的针状产卵器。
全变态。卵细长,单粒产在树皮或树干的裂缝内。幼虫狭长,头长而扁,口器发达,前口式;眼每侧4~7个集聚一处,触角细长,3~4节。前胸长大,与头部相似,同样骨化;中后胸较小,足3对相似,均短小,跗节不分节,爪1对,无中垫。腹部10节,中段宽大,端部渐小,气门8对。蛹为裸蛹,能活动。
一年或更长时间完成 1代。幼虫生活于树干的裂缝或树皮下,捕食小蠹等林木害虫。成虫白天活动,捕食各种小虫;夜间有扑光习性。
本目分为2科:①蛇蛉科,头部略呈三角形。3个单眼呈三角形排列。翅痣内有横脉。如中华蛇蛉,分布于北京。②盲蛇蛉科,头部略呈长方形。缺单眼。翅痣内缺横脉。如中华盲蛇蛉,分布于江苏省

甲虫


鞘翅目的昆虫就是甲虫。这一目是昆虫里最大的一目,也是动物界里最大的一目,约有三十万种之多。除了海洋以外,世界各地无论是高山、平原河川沼泽土壤里都有它们的踪迹。甲虫和其它的昆虫一样,身体分头、胸、腹三部,有六只脚。它们最大的特征是前翅变成坚硬的翅鞘,已经没有飞行的功能,只是保护后翅和身体。飞行时,先举起翅鞘,然后张开薄薄的后翅,飞到空中。翅鞘的颜色花样多变化,有发金光的,有带条子像虎纹的,有带斑点像豹皮的,也有的是杂色图案。有些甲虫的翅鞘连在一起,后翅退化,不能飞了,像步行虫就是。
甲虫甲虫
甲虫的大小差别很大,小的像尨毛蕈虫只有零点二五公厘长。最大的像天牛,有二十公分长。雄的甲虫通常较雌的小。甲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触角的形状,长短不一,大都分为十到十一节。有棍棒状,锯齿状,念珠状,丝状,叶状,膝状等。雄的触角比雌的发达。口器的构造适合咀嚼,也有的适合吸食汁液。腹部通常有十节,但有的节退化或变形,所以只能看到八或九节。随生活习性的不同,它们的脚构造也不同。有的腿节发达,适合跳跃;有的有游泳毛,适于游泳。
甲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们的生活史里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的大小和数量各不相同。隐翅虫的卵很大,但每次只产数个;地胆科的卵很小,但每次产数千个。瓢虫大都把卵成堆产在叶子上;象鼻虫常在植物茎上钻个孔把卵产在里面;有些金花虫有特殊的卵囊保护着卵;还有的把卵产在泥土里或水里。它们的幼虫有的可自由活动,有的常躲在隐蔽处。幼虫大都在土里或隐蔽处化蛹,不结茧,不过也有些种类会结保护着。从幼虫到成虫有的只要一个星期,有的却要二十年。依食性,触角形状,翅脉等不同,甲虫可分为肉食性,多食性,有吻三大类。

缨尾目

(图)缨尾目
中、小型原始无昆虫。体柔软,长形,体表常有鳞片。有复眼。触角长,丝状,达30节以上,末端逐渐尖削。口器咀嚼式,露出头外。下颚须5~7节,下须3节。胸部发达。足基节大,有刺突。跗节2~3节。2爪,通常另有一中爪。腹部11节,多数腹节的表面生有成对的刺突和泡囊。腹部末端有线状多节的尾须和中尾丝。雌性有发达的产卵器。无变态。 多数种类生活在湿地、石下、皮下、苔藓间或岩石上;少数生活在室内、蚂蚁或白蚁的巢穴中。很活泼,有的能跳跃。少数种类加害室内的书籍或衣服等。

螳螂

  
在螳螂交配完成之後,雌性會十分殘忍地一口咬下雄性的頭部,而雄性螳螂表現得十分妥協,它們情願等待雌性的殘殺。雖然科學家們仍無法準確解釋這種行為特徵,難道雄性犧牲自己的身體僅僅是交配完成的一部分,讓雌性充分地提高孕育後代的概率嗎?為什麼雄性在交配完成後不逃離現場,反而心甘情願地等待雌性螳螂將它吞食?據悉,一些體形較大的螳螂物種甚至能夠吃蜥蜴、老鼠和小鳥,對於自己的雄性配偶而言,它只是一頓快餐而已。

    雄性如何逃脫:雄性螳螂的自衛策略就是簡單地等待雌性到來,然後將它們吞食,或許雄性不被雌性吞食的最大可能性就是在雌性完成交配後並未感到饑餓。